HKBU | Eng | 中文 | 聯係我們 | 快速鏈接

 

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 (GRF)

*2016-17(獲批年份)

深圳和香港不同年代流行的出行行為研究

首席研究員: 王冬根教授
獲批資金: HK$670,000

摘要
交通需求和出行行為可能不僅每天都有所不同, 而且每個年代也不同。直到最近,出行行為研究開始關注短期出行行為的變化,而不是出行需求的長期變化和趨勢。雖然對日常出行需求變化的研究對於設計管理交通系統日常運營的政策很重要,但調查出行行為的長期趨勢對交通系統的戰略發展和運輸礎設施投資的決策至關重要。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更好地了解汽車使用和長期交通發展的過去和未來趨勢是至關重要的,以便能夠以有效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交通需求。本研究將調查香港和深圳之間的不同年代出行行為的變化。深圳案例將針對為汽車擁有量,汽車使用量和出行需求的變化模式提供相應證據;香港案例將回答個人對公共交通日常出行的需求是否在發達社會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的問題,以及其原因。這兩個案例的研究將有助於對出行行為研究中可能飽和的出行需求和所謂的“高峰期車輛”或“高峰期出行”的爭論,通過擴大現有的研究範圍和應用新的分析和通過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相鄰城市進行實證研究,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將推動及擴大對積極出行行為的長期變化的認識。這項研究的結果應該與製定適應出行行為和交通需求的長期變化的交通政策高度相關。

非計劃商業機構中的經濟地理學:對深圳城中村的研究

首席研究員: 郝璞博士
獲批資金: HK$488,500

摘要
現代城市的建成環境主要是由城市規劃而不是自發發展形成的。雖然被設計的城市空間是否足以適應人類的需求仍然收到激烈的爭論,但城市發展中日益增加的複雜性繼續挑戰著規劃者和決策者的能力。在中國城市中,由於土地使用和開發的嚴格控制,規劃總體上是無可爭議的。但是,城市活動的分配越來越被市場力量重新定位,并導致計劃外的新發展。最常見的是在城市環境的規劃佈局內外自發形成的各種商業場所,例如在角落出現的便利店,在路邊車庫旁開放的美髮廳,以及隱藏在公寓樓內的工作室。儘管這些機構存在不足之處,但它們不僅滿足了城市規劃中不受重視的市場需求,而且還促進了無法承擔經常性住房的個人的企業家努力。一般來說,無計劃的商業機構零星分佈。然而,這些城市村莊是城市擴張吞沒的農村轉變的移民聚居地。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仍處於準城市管轄範圍的情況下,建築物的建設和使用不受規劃或建築規範的約束。高度的自治允許多餘的商業機構出現在住宅和非住宅建築中。本研究探討了深圳城中村計劃外商業機構的空間性。對肆無忌憚的商業開發的配置和分配進行審查,以適應這些活動的建築物和社區的內在結構以及社區內外的土地,勞動力,消費和資本市場。

改革時期的中國城市基層黨組織建設

首席研究員: 康怡博士
獲批資金: HK$1,251,332

摘要
中共十年來在基層黨建工作上的努力和戰略,在學術文獻中有很好的記載,但實踐的證據仍然是零散的。並且對這些行為的影響知之甚少。各種戰略是如何實施的?他們有多有效?基層黨組織是否能夠完成既定目標,有助於加強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城市的執政能力?目標人群中這些組織的普遍的認知和接受是什麼?這些關於改革時期幾次基層黨建工作的長期後果的問題,目前尚不清楚。通過對中國城市PPO建設案例進行系統的調查和整理,並考察了多種PPO在處理社會穩定維護和危機管理等具體任務中的運行情況。 這個項目旨在提供一個對深入廣泛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際效果的廣泛及深入的評估。這個項目的重點是PPO,同時也涉及兩個截然不同但又相關的主題:黨國體制機構改革和非國有部門的發展。總而言之,它們讓我們能夠講述當代中國城市治理微觀基礎的演變。預計在這個項目結束之後能完成兩個目標:第一,建成基層黨建工作自2000年以來的工作數據庫;其次,將對中國四個地區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以評估黨的建設的實際效果,並確定導致不同發展軌蹟的微觀過程和因果鏈。

*2015-2016(獲批年份)

探索和建模中國上海居民的居住環境,出行行為與出行相關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首席研究員: 王冬根教授
獲批資金: HK$793,300

摘要
交通研究或者更具體的出行行為研究正在從關注出行工具方面(例如旅行時間和金錢成本)向考慮出行的情感體驗和對出行認知滿意度的範式轉變。與日常出行相關的主觀幸福感有關的問題最近受到了很大的研究關注。追求愉悅是除時間和/或金錢成本最小化之外被認為是出行選擇和交通決定的重要決定因素。學術研究的新發展有可能幫助擴大交通政策的關注範疇,從提供高效和有效的交通服務(即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的快速流動)擴大到到提供愉快的出行體驗。有許多研究已經在針對個人的日常旅行和活動的滿意度(或不滿意度)和情感體驗的因素的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現有研究表明,出行滿意度根據出行方式及出行特征不同而差異顯著。然而,更多的政策相關變量如個人住宅的建成環境的貢獻很少被研究。更重要的是,儘管北美和歐洲對出行滿意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如移動性,出行行為和社會規範差異很大的地區的研究卻非常稀缺。這個研究項目是為了填補這些空白。本研究根據首席研究員對建成環境和出行行為的長期研究以及近期有關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個人住宅環境對出行滿意度和出行情感體驗的影響,研究出行幸福感的影響短期活動的出行選擇,探索出行健康在長期機動性和住宅位置決策中的可能影響。案例研究擬在中國上海進行。本研究將以發展中國家城市的經驗證據填補出行福祉文獻中的重要空白,並建立出行滿意度,出行行為和居住環境之間的重要聯繫。這項研究的結果將非常有助於製定在出行的非工具性方面的交通政策,以及管理出行需求和空間的政策,以提高個人的出行滿意度和生活質量。

*2014-2015(獲批年份)

香港在電氣時代的居民對支付減排的意願

首席研究員: 鄭毓盛博士
獲批資金: HK$320,240

摘要
二零一零年,香港特區政府提出二零二零年目標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本地生產總值比率減少至二零零五年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政策是改變當前嚴重依賴煤炭的發電燃料組合。如果實施,這項政策將大大增加天然氣和核電的份額。然而,2011年3月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大大改變了對核電安全的看法,導致要求修改政府提出的燃料組合變化。但是,如果沒有核電進口,地方天然氣發電成為唯一實際的,但更昂貴的供應方面的選擇,以滿足政府的目標。因此,現在問題聚焦在香港居民願意為減少燃煤發電量而付出多少金額,如果他們的意願(WTP)遠低於政府燃料組合方案所引發的電費增加,這項建議將不得不修改,以獲得公眾的支持,從而改變香港的電力未來。這項擬議的計劃旨在透過或有估值法(CVM)估計香港居民的支付意願。它需要通過電話調查收集消費者偏好數據,並通過回歸分析來分析調查回答。

中國都市中從學校到工作的轉變:以南京高中生為案例

首席研究員: 鄭毓盛博士
獲批資金: HK$320,240

摘要
這項研究是南京市高中生生活過渡縱向項目的一部分。 它旨在(1)確定校內轉型的途徑,(2)考察家庭出身,學校和個人願望對轉型的影響,以及(3)評估過渡途徑對個人和社交網絡的影響。 研究結果有助於理解社會利益的代際傳遞,學校分層對勞動力市場成就的影響,以及中國城市和其他中國社會轉型的社會心理後果,這些社會能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但也同時但高度分層。

 

*2013-14 (獲批年份)

中國城市汽車保有及時間運用建模:從家庭時間和資金分配的角度

首席研究員: 王冬根教授
獲批資金: HK$781,755

摘要
中國和巴西兩國經歷了經濟奇蹟,導致私家車保有量爆炸性增長,然而其快速增長面臨著交通阻塞及空氣污染等嚴峻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墨西哥城、北京等城市已實施限制某些車牌在特定日子通行的政策。關於車輛保有量問題,現有的文獻可能有助於回答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一些困境,但現今我們觀察到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汽車保有量在大規模增長,各地採取相應措施各出其謀,這些現象仍然很值得我們付出研究的努力以提高對汽車保有的理解。同樣重要地,我們認為現有的關於汽車保有的研究可以沿著不同的方向延伸。現有的研究大多把重點放在是否擁有、擁有多少這兩個方面;據我們所知,幾乎沒有研究把汽車保有問題看作是家庭開銷的決策如就業和住房抉擇等這些家庭長遠決策一般。我們相信研究汽車保有問題應從研究家庭時間和資金分配的角度出發。 這個研究項目建議:1)建立一個基於家庭時間和資金分配的模型來分析家庭保有汽車問題。這個模型將納入家庭對收入的考量、消費模式和各家庭成員時間分配這些資料;同時,政府交通配給政策將作為變量包含其中。2)收集汽車保有量、汽車使用率、時間支配和家庭社會經濟這些資料來校準模型並研究中國城市中家庭保有汽車的決定因素。 3)研究基于車牌的交通限行政策對汽車保有量和由此產生的時間和預算分配的影響。 此研究方案將為文獻提供新的視角和建模方法,把保有汽車與家庭其他長遠的支出計劃連繫;同時為文獻提供更多來自中國這個剛進入機動時代的關於汽車保有決定因素的新的證據。最後,該研究將為基于車牌的交通限行政對汽車保有的影響提供證據,其研究結果將與政策的制定高度相關。

 

自我調整尺度數字地形分析及其在中國西部乾旱區降雨——徑流過程建模中的應用研究

首席研究員: 周鳴教授
獲批資金: HK$592,987

摘要
當今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膨脹對地球水迴圈和水資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諸如森林砍伐和不透水層擴張等強烈的人類活動,使得我們的生活環境日漸脆弱,比以往更容易受到極端天氣條件的傷害。 地球水迴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對降雨——徑流響應機理更好的把握是減災防災、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關鍵。特別是在乾旱區,源自山區的徑流是下游人類和動植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山區地形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降雨——徑流過程,通常顯示不穩定的時空分佈。由於水資源的匱乏及其對人類活動的決定性作用,目前,乾旱區水文模型的研究大多以區域水資源為研究重點,而對於由於環境持水能力低下而造成的災害性降雨——徑流事件的深入研究,則未受到應用的重視。 和其它地理學問題相同,降雨——徑流過程的研究也同樣存在著研究尺度問題。所以,本研究致力於深入研究適用於中國西部乾旱區的多尺度水文模型,其核心內容是建立以數位地形模型為基礎的三維水文過程模型,在整合多尺度地形模型基礎上建立流線網路拓撲模型。該模型可以將複雜的三維水文學過程在給定的任意尺度上表達為垂直於等高線的“流管”的集合,從而將三維空間上的坡面水流過程簡化為一維空間的上下游拓撲關係。這樣,傳統一維空間上的水力學模型和計算公式就可以耦合到流線網路上的各個線段,從而實現動態時空類比。本研究將據此建立時空類比的軟體實驗平臺,用於分析和模擬各環境要素和尺度對水文學過程的影響,以期得到對中國西部乾旱區水文學過程更好的理解。 本研究擬對下列乾旱區水文學基本的科學問題做出回答:(1)地形對山區降雨——徑流時空分佈的控制;(2)乾旱區徑流和其它環境要素的關係;(3)小流域降雨事件的產流匯流過程;(4)資料和分析尺度對水文過程模擬的影響。

 

農民工與留守兒童:社會結構與個體行動如何重構南中國農民工的父職與母職

首席研究員: 彭铟旎博士
獲批資金: HK$492,025

摘要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大陸大規模的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打工。戶籍壁壘和城鄉分割使得這些農民工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入城市中安居樂業。很多農民工被迫與他們的子女長期分隔兩地。由此而造成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現今學術界對留守兒童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留守兒童因與父母長期分離而產生的心理問題與越軌行為。很少有學者討論作為父母的農民工是如何在與他們的孩子長期分離的情況下履行他們的父職與母職。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國移民如何履行父職與母職已經成為移民研究與性別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跨國母職的討論,而較少探討跨國父親在養育留守兒童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在已有的對跨國家庭的研究中,學者們通常集中探討一方(移民父母或留守兒童)的行動與角色。較少有研究探討位於跨國(跨境)家庭中的父母與留守兒童雙方是如何互動、如何維繫家庭關係、以及家庭成員在長期兩地分離的情況下如何重新建構家庭角色。

為了彌補這些理論與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本研究採取多重角度的研究設計來探討如下兩個問題:
1) 農民工父母、留守兒童以及留守兒童的照顧者在他們的互動過程中如何用他們的行動重新建構父職與母職的意義;
2) 社會結構因素(例如遷移、性別意識形態、中國文化、資訊溝通技術)如何對這一建構過程產生影響。

本研究試圖深化對跨境父職與母職的理論探討、豐富對農民工家庭關係的研究、同時加深對當代中國社會中父職與母職的多樣化的理解。而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涵蓋多地(包括農民工的流入地與流出地)、多重聲音(包括農民工、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的聲音)的調查方法,從而為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實證資料。

 

*2012-13 (獲批年份)

中國的「增長-能源」關係 - 全國總體與區域性分析

首席研究員: 鄭毓盛博士
獲批資金: HK$205,514

摘要
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相互作用(即所謂「增長-能源」關係)一直是學術界和政策領域關注的焦點。對於中國而言,當前探索該問題尤具適切性。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隨之而來不斷上升的能源需求,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過去十年由能源價格上漲引致的全球通貨膨脹,至少可以部分地歸因於中國對能源的競逐。地緣政治與能源安全方面的新變化也導致了國際關係的風雲突變。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國家的經濟擴張和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並在追求能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增長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制定合理的增長和能源政策,需要對中國的增長-能源聯結模式進行深入理解。遺憾的是,現有研究對該聯結模式的探索還很不充分。本研究旨在運用前沿的研究方法,以新近收集得的數據進行研究,旨在加深對此聯結模式的理解。具體而言,1952年到2010年的全國性時間序列資料將用作總體分析, 1991年到2010年覆蓋大多數省份的面板資料將用作區域性分析。這些數據的性質可以讓我們檢驗時間和區域變數是否存在結構性變化。本研究將首先估計能源產出彈性,然後進行各項因果檢驗。本研究將對能源經濟學的發展和中國未來十年能源與經濟增長政策的制定作出貢獻。

 

折獄安民:晚明(1550–1645)判牘所反映的東南沿海社會秩序管理經驗

首席研究員: 譚家齊博士
獲批資金: HK$508,101

摘要
本研究以前線司法官員的判牘為主要資料, 探討晚明(1550–1645)政府如何維持東南沿海的社會秩序。透過分析那些存世案件的內容, 我們將深入研究經濟繁盛的東南省分, 在治安上所面對的挑戰, 其中特別注意有關海員、番夷、奴婢、娼妓、同性戀者及流丐等社會邊緣人士的管治。與此同時, 我們亦會分析臨民官員對這個世變中的晚明社會有何管治理念。透過深入理解晚明的罪行及地方社會實況, 並以電子數據庫分析相關判牘資料, 本研究將對中國社會史及法制史研究作出貢獻, 並為當代中國社會在處理類似問題時, 提供歷史的借鑑經驗, 同時也為社會秩序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線索。

 

從出口到內銷:跨國企業市場調整及重構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城市和區域發展

首席研究員: 楊春博士
獲批資金: HK$994,887

摘要
1970年代末中國崛起為‘世界工廠’,主要歸功于由跨國企業跨境投資帶動的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然而,自2000年代初以來,在國際,國內乃至區域和地方營商環境發生重大改變下,以出口為導向的城市和區域發展路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央政府在最近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2011-2016)中,提出轉變發展模式為內需驅動發展。對於跨國企業而言,調整出口和轉向中國的內銷市場,也成為後全球金融時期的生存策略之一。雖達此共識,將產品由過去輸往西方發達市場轉為中國新興市場,卻是一個極其困難和複雜的過程,現有研究文獻至今仍鮮有論述。從全球生產網絡理論的‘戰略耦合’的演化視角,此項研究致力于探討中國,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城市-區域發展的轉變,著重分析地方優勢和全球生產網絡互動關係改變及其對城市和區域發展軌跡的影響。通過對全球生產網絡理論框架的修改,此研究旨在考察以出口為導向的跨國企業轉向(recoupling)內銷市場的時間和空間之演變格局和特徵。通過翔實的田野考察和企業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該研究希望可以系統地更新研究在後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一體化下,以出口為導向的跨境生產網絡如何參與外商投資接受國的國內市場,及其對生產網絡,特別是跨國企業生產之產品市場導向的影響。研究率先嘗試將‘國內市場’這一因素加入全球生產網絡理論框架的建構,希望有關研究成果可以豐富現有文獻中有關全球生產網絡與區域轉變的戰略耦合關係的理論探討,以及以西方國家為主的實證研究。希望研究發現可以作為相關政府部門以及業界面對日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格局中面對挑戰把握機遇中的策略參考。

 

*2011-12 (獲批年份)

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重组与交通拥堵之间的关系研究

首席研究員: 王冬根教授
獲批資金: HK$781,755

摘要
中国城市的交通堵塞及空气污染情况的严重性在2008年北京奥运时受到特别的关注。在北京,于繁忙时间在市中心行驶的机动车辆平均车速为每小时12-18公里,而自行车则是每小时15公里。与交通相关的空气污染贡献率占全北京市大气污染百分之二十三。 许多人认为造成此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和城市人口日渐依赖机动车的出行习惯。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除了收入的增长外, 其他导致汽车需求上升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除了大多数人比以前可以更方便地使用汽车出行外, 还有什么原因造成城市的交通堵塞? 根据我们近期对于中国城市交通的研究,我们认为由单位,土地和住房改革引发的城市结构调整如果不是根本上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时间和空间运用方式,从而改变了他们的日常出行行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出行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造成北京的交通挤塞情况的原因。具体来说,我们先将设定两个时间点,以收集有关对居住环境和出行行为的个人偏好,以及实际出行行为和社会经济变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亦会收集有关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的第二手资料。我们会用计量经济模型 (econometric models),尤其是纵向的建模工具(longitudinal modeling tools),如两阶段结构方程模型(two-wav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来建立环境和出行行为的因果关系,当中包括汽车所有权,使用时间和空间的活动与出行情况等。本拟议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政策参考性。这一北美与欧洲之外的案例将充实现有关于居住环境与交通行为关系的文献研究。它也将大大有助了解中国城市中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问题,从而设计出适当而有效的政策来缓解这些问题。

 

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与居住不平等

首席研究員: 李思名教授
獲批資金: HK$856,696

摘要
自从土地有偿使用政策实施以来,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经历翻天覆地的空间重构。城乡分割的土地权属和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地租差,为城市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提供极大的诱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市郊的农地转换成建设用地。再者,为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中国政府于1998年订定房地产开发和汽车制造为经济增长点;同时,宣布停止福利分房。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更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纷纷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而在造大造强的政策下,中国本身的大型国有企业也进入跨国企业行列,并把总部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该等城市因此而晋身成为世界城市的一员。 伴随着世界城市的出现是社会和空间的两极化和空间分割。在中国,传统的单位大院和新建的商品房小区之间的对比特别明显;分布在城郊结合部、以脏乱和握手屋闻名的众多城中村更加剧了居住空间分化的复杂性。今天,社会充斥着对于收入和住房分布不公的不满情绪。其中,哪些未能享受1990年代补贴出售公房的民众,包括城市贫困户和年轻住户,尤其不满。 本研究尝试从多角度分析中国城市住房分布不公的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研究的重心放在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后,影响住房分配的因素和住房分布不公平程度的变化;第二,探究过去一段时间住房与就业市场和空间分布出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急剧的郊区化、私家车普及化、以及城市高速公路和轨路交通的修建,对住房消费公平性产生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数据来自项目主持者前在广州进行的多次大型问卷调查,包括2010年的调查。

 

中國的國家管治,空間策略與地區規劃

首席研究員: 鍾謙博士
獲批資金: HK$349,804

摘要
本研究項目主要調查中國的新國家管治方法及其對中央地方關係的影響。本項目嘗試超越目前只集中於財政分配、人事調動和機關組織三方面的討論,探討空間(即規劃與土地)作為中央政府管治地方的一種新手段。早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中央政府已編制區域規劃作為分配資源和平衡地方權力的工具。然而,改革開放以及隨之而來的權力下放卻大大地削弱了傳統區域規劃的重要性。針對因權力下放而產生的管治問題,以及地方勢力的抬頭,中央政府於是重新推出新的地區規劃,制定新的空間策略。2009年中央國務院推出了針對8個不同區域的規劃,可以說是對上述情況的一個回應。本研究透過目前珠三角洲的地區及城市規劃,調查國家的新地區規劃及其相關的措施/手段。本研究特別著眼於廣(州)佛(山)同城的規劃,嘗試了解:(一)國家在空間策略背後的管治邏輯;(二)國家空間策略下地區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係;以及(三)土地在當中的重要性。透過這些問題,本研究希望超越政治學的觀點,為中國的中央地方關係提供新的詮釋及新的看法。

 
 
Copyright ©2013 Centre for China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HKBU. All rights reserved.